首页>消费指数 > 热点 >
网约车“价格血战”难持久 补贴战“熄火” 2018-04-15 15:51:34  来源:新京报

市场过了拓荒期后,竞争宜更多地靠安全体验效率去扩大“基本盘”,而不是仍被拉回到“价格血战”的低层次。

在美团、滴滴在出行领域掀起“价格血战”约半个月后,补贴战有了“熄火”迹象:4月13日,美团、滴滴相继宣布,已于4月12日停止对南京用户的补贴发放;滴滴方面14日还宣布,率先取消上海地区的常态化补贴。

补贴大战摁下“结束键”,对价格敏感度较强的用户来说,无疑意味着“坐收补贴之利”的福利没了;可对整个网约车市场而言,这又是无可避免之势——高额补贴被取消,只是迟早的事,虽然地方监管部门的约谈执法为其提速了。

互联网企业竞争从补贴大战开始,本很正常。很多时候,用户规模等也决定了同业市场里的自身站位与洗牌效率。所以很多企业都以资本为利器竞相跑马圈地,以低价为手段抢占市场份额。网约车行业属于典型双边市场,司乘两方又没有单平台归属特征,故壁垒并不牢固,新入场者也容易以高额补贴带动订单量,再凭订单量积攒大量用户。

市场有竞争不是坏事,但将竞争导向良序化,才能更好地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诉求合拍。在网约车市场的拓荒期,价格战已呈现出了些许负外部性,但当时监管法规尚未跟上,用户叫车习惯也需培育,所以呈现出的野蛮生长期特点,也容易被消化和接受。

但在网约车市场已告别初创阶段、只能从“增量扩张”转向“存量挖潜”,网约车新规又将该行业引向渐次规范化的当下,补贴大战对网约车行业的“破坏性”会尤为明显。

虽然那些“1元钱出发”“0佣金”确实给司机用户带来了实惠,可订单猛增的背后却是乱象纷呈:恶意刷单、“马甲车”等昔日乱象卷土重来,有消息称,专业刷单比例超40%。新华社调查还发现,高额补贴下,为超龄车、不达标车等更换“马甲”的黑商收获暴利。部分司机为多拿补贴多接单而半路撂客的现象也骤增。

这原本可以预见:当平台间陷入补贴力度大比拼,以至于让服务价格击穿成本底线时,冲击现有出行秩序不说,更会短时间内造成打车出行需求井喷,大量车辆急剧涌入。既有规定设置的进入门槛被突破,新司机的仓促入场和安全排查缺乏让服务体验受损,都在所难免。

正因如此,有平台被多部门约谈“不得以低价扰乱市场”,上海等地交通委还因此加强对非法网约车的查处力度。而滴滴方面也表态,在上海对全部新注册车辆启动线下验车机制,确保车辆合规性;美团则表示,要严控网约车司机、车辆准入资质,通过引入AI动态系统等举措加强动态管理。而取消补贴,则是平台的不二选择。

“价格血战”之弊需要被正视,这不是说,让利促销不可取。有些优惠本也是充分竞争带来的用户红利。

但就网约车行业看,更好的局面理应是,市场过了拓荒期,进入应有的精细化管理阶段后,竞争宜更多地靠安全体验效率去扩大“基本盘”,而不是仍被拉回到低层次的“价格血战”阶段。

可以预期,在网约车市场竞争终归要从价格转向服务的情境下,多以创新经营模式、提升服务品质、完善消费体验为导向,攻克刷单、派单欠合理、动态加价等难题,在服务供给、地图数据、场景结合等方面深度竞争,势必能更好地“向服务要用户”,在市场上收获更多的“用脚投票”。

关键词: 血战 价格

热点
图片 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