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达州6月12日讯(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)“这个药是降血压的,一天两次,一次一片,您要按时吃哟。”
“您还有哪里不舒服?平时酒儿还是少喝点,对你身体有好处。”
“饮食要清淡,平时可以多喝点开水。”
(资料图)
东安镇,地处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东部,襄渝铁路一线、二线与渠江均在此穿境而过;东安镇也是渠县海拔最高的乡镇,海拔均在800米以上,全县第一高峰万里坪就位于境内。
在东安镇里坪村村卫生室门前的小院坝,平日里,看病的、过路的、闲叙的,经常三三两两聚在此地。村卫生室是一栋两层小楼,里面不仅整洁明亮,还有两位村民信赖的村医——老村医郑德全和他的儿子郑青松。
图说:东安镇里坪村村卫生室
郑德全是村里从事村医最久的医生,1976年行医以来,到现在已经有近50年;他的儿子郑青松,是全县最年轻的村医,出生于1996年的郑青松也是渠县目前唯一的“95后”村医。
他们是父子、是师徒,亦是战友……
就像村里的老黄桷树一样,无论春夏秋冬、风霜雨雪守望着错落散居的山里人家一样;郑德全、郑青松,一老一少两代村医接力传承、坚守岗位,守护着这里的村民近半个世纪的健康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。
老村医郑德全:近半个世纪穿梭在深山里的“救护车”
“郑医生,我这个头哟,不知怎么的,这几天一直发胀,晚上睡都睡不着,麻烦你帮我看哈咋回事呢?”在里坪村,甚至整个东安镇几乎没人不认识老医生郑德全,他在这里干了近50年的医生。6月6日,记者在里坪村村卫生室见到郑医生时,他身穿白大褂,精神矍铄,正在给村民看病。接诊完后,他饶有兴致地跟记者聊起了他的行医历程。
图说:郑德全正在给村民看病
1956年,郑德全出生在胜利村(现里坪村)一个普通农村家庭。家中4兄妹,他排行老大。由于是老大,郑德全从小就承担起了家中的重任。
1969年,《赤脚医生手册》正式出版。5年后,18岁的郑德全开始跟随师傅学医,不久后拿到了这本《赤脚医生手册》。 1976年,郑德全进入东安乡胜利大队卫生站,开始了他的行医历程。
“身背红药箱 行医走四方 。”从那天起,郑德全每天都背着沉甸甸的药箱,翻山越岭出入村民家中走访诊治。
“那个时候完全就是个泥腿子,跟着师傅学手艺,就是想能有口饭吃。”在郑德全行医的早年间,村民们生病了,都是“小病拖、大病磨,病重了还喝不上药”。村里医疗条件有限,常常缺医少药,郑德全经常会在山里寻找一些草药来为村民治病。
郑德全每天没有上下班之分,看病随到随诊,出诊随叫随去。无论白天黑夜、严寒酷暑,随时都要投入工作。有时刚端起饭碗,病人就来了,他立刻放下,先看病再说。半夜里,即使是在睡梦中,他的耳朵也是竖着的,一听到敲门声,马上就会惊醒,然后穿好衣服去开门接诊。
图说:老村医郑德全扎根大山已近50年
1999年,村里一位三十岁的女性,突然产后出现大出血。
“我记得当时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,我已经上床休息。”郑德全回忆说,当天晚上下着很大的雨,他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敲门。郑德全披上一件薄外套,拿起枕边的手电筒,开了门……
“快!快!快!郑医生救命啊!”同村一位男性焦急地望着郑德全,说妻子产后大出血,现在情况很危急。郑德全简单询问了情况后,背上药箱,穿上蓑衣,冒着大雨,一路小跑赶往了病人家中。经过郑德全的专业救治,病人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。当郑德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,已是第二天清晨。
“山村医生虽然很辛苦,但也是光荣而神圣的。”郑德全说,面对条件艰苦的环境,他也曾动摇,也曾彷徨,几次想离开,是里坪人拴住了他的心。
行医近50年,村里哪一户哪个人有什么病,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,郑德全心里都有一本账。村民们都说:“郑医生不仅医术厉害,还是个热心肠子。”
不过,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郑德全还有一桩“心事”:这么多年来里坪村的村医就他一人,眼看年龄越来越大,镇卫生院路程又远,村子里没有村医可怎么行?
老村医的担忧并不是个例。
有调查显示,当前乡村医生普遍存在队伍老化、后继无人的难题。
谁来接班 ?
郑德全,他将目光转移到了自己的小儿子郑青松身上。
“接班人”95后小村医郑青松:年轻人也可以扎根深山
郑青松,1996年出生,在家中排行老幺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从小便对学医产生了兴趣。
2013年,郑青松从四川省达州市中医学校毕业,先后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、达州市中医院、渠县中医院进行进修学习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2017年郑青松放弃了城里工作的机会,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到了里坪村,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,郑重地从父亲手里接过守护乡民健康的“接力棒”。
“您最近感觉怎么样?头晕不晕?我给您量下血压。”见到郑青松时,他正在给村里87岁的老人杜秀华量血压,还叮嘱老人按时吃药、注意饮食、补充营养。
图说:郑青松为村民量血压
“平娃子,态度好、服务好,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,就跟自己的亲人一样。”杜秀华奶奶竖起大拇指说。原来,由于从小在村里长大,大家都习惯了叫郑青松为“平娃子”。
为了方便出行,2018年郑青松用两个月的工资购买了一辆摩托车。村里留守的老人多,郑青松隔三岔五就骑摩托车上门提供血糖、血压测量等公共卫生服务,一并带去降压药等药物,嘱咐老人按时服药。
别看年纪不大,但郑青松已经扎根大山6年,村里大多数村民的健康状况他都“了如指掌”。跟父亲当年一样,郑青松经常背着医药箱穿梭在大山里;但跟父亲当年的药箱里只有简单的药品不同,郑青松的药箱里还多了血压计、 听诊器,以及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,这里面记录着里坪村、美垭村辖区2081名居民的健康档案。如今,在里坪村、美垭村的山水之间,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。
图说:“95后”小村医郑青松和村民
去年夏天,村里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疾病,老人的儿子急急忙忙来到了村卫生室。
“平娃子,快,我妈不行了。”郑青松拿着医药箱,跳上了摩托车,直奔患者家中。由于抢救及时,老人并无大碍。
“要不是平娃子,我早就没得了。”事后,老人紧握着郑青松的手,激动地说道。
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,郑德全的“心事”,也算放下了。“现在好了,卫生室有人值班,另一个人还可以上山出诊,而且我们俩是一老一少,合作得很好。”郑德全笑呵呵地说。
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 让村医“进得来留得住”
采访临近结束,记者问起了郑青松,以后的打算?
“暂时,还是想留下来。我们年轻人,其实也可以扎根大山,只要村民需要,我就一直服务,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村发展。”郑青松愿意留下来,不仅仅源于对大山的热爱和父亲嘱咐,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地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,逐渐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。
据渠县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、局长王宇介绍,近年来,渠县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,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、医疗设备得到改善;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逐渐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。截至去年底,全县共有在岗乡村医生759人。
同时,为了确保人才“进得来”“留得住”,渠县县委、县政府出台了若干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措施,加快补齐人才短板。同时,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项目引进,加快公开招聘力度,拓宽人才招引的渠道和路径,通过机制的建立稳定乡村医生队伍。建立“县招乡用”编制池,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配置乡镇卫生院编制,实行动态调整,确保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,有效解决了村医后继无人、素质不高的难题。
关键词:
- 「四川有“医”靠」长大后我就成了您!四川达州父子两代村医接力守护村民健康近半个世纪 每日头条
- 速讯:国台办:台湾不过是美国“以台制华”的棋子 也随时会变成“弃子”
- nero2019破解版_nero8完整破解版|观热点
- 天天头条:别让“便民”变“不便”
- 让山水人文不止于观_环球看点
- 天天简讯:开放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高地
- 楼市年中促销冲刺时点,房企士气低迷推货积极性不高_今日视点
- 王导:早盘黄金1945多获利,静待美盘 每日热文
- 头条:三相卧螺离心机是什么设备?三相卧螺离心机有什么特点?
- 决战618!平安“神仙卡”巨惠来袭
- 速读:甘肃环县120万亩紫花苜蓿开镰收割 兴草促牧产业兴旺
- 今日报丨绿色生奇迹、荒山披绿衣 航拍中国感受盛夏之美
- 观热点:2022年度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情况公布 医保基金合理使用取得积极成效
- 全球视点!国台办:台湾不过是美国“以台制华”的棋子 也随时会变成“弃子”
- 累计发行2730亿元人民币国债 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进一步丰富 热闻
- 世界今日报丨博士入户广州条件?
- 2023博士入户广州流程|世界讯息
- 今日热议:广州博士人才入户什么时候申请?
- 世界快讯:你为爱挽起衣袖的样子,真美!
- 希腊南部海域一船只倾覆 已致17人死亡 天天快播报